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时间:2024-07-09 08:45:3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9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政府


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永政发〔2006〕12号


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金洞林场、回龙圩管理区,市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6年6月30日市人民政府第10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印发。



二OO六年七月十九日


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试行)
(二OO六年六月三十日永州市人民政府第10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使市人民政府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二、市人民政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认真贯彻上级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

第二章 组成人员职责

  五、市人民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各委员会主任、各局局长。
  六、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副市长协助市长工作。
  七、市长召集和主持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八、副市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人民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九、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人民政府的日常工作。
  十、市长出市期间,由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主持市人民政府工作。
  十一、市人民政府各委员会主任、各局局长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各委员会、各局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
  市审计局在市长和省审计厅的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十二、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十三、贯彻国家和省里宏观调控方针政策,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步伐,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财政收支平衡。
  十四、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五、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政策,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培育并引导各类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依法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十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简化程序,降低成本,讲求质量,提高效益。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十七、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完善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十八、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社会管理事务、重点投资项目建设、政策性文件等重大决策,由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十九、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提请市人民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应深入调查研究,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专家或咨询机构论证评估;应进行法律审查和分析;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充分协调尽量取得一致意见;涉及县区的,应事前征求意见并采纳合理意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般应通过听证会和社会公示的形式听取意见、建议。
  二十、市人民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 推进依法行政

  二十一、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二、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确保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统一实施的需要,适时制定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及时提出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并报省政府备案。
  二十三、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的决定、命令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一般由相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重要事项由市人民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发布决定和命令。部门规范性文件要依法及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并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二十四、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必须依法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施行政审批以及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合法、适当、及时和有效。
  二十五、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科学配置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六章 加强行政监督

  二十六、市人民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办理政协委员提案。
  二十七、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司法监督和专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重大问题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二十八、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和下级政府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情况的层级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依法受理和办理行政复议案件,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并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九、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贯彻《信访条例》,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及各部门负责人要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接待重要来访,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三十、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对重大问题,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要推行政务公开,运用有效载体,发布政务信息,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重视群众和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市人民政府建立政务新闻发布制度。
  三十一、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县区人民政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并在年末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执行情况。对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市人民政府实行政务工作督查制度和行政首长问责制度。

第七章 会议制度

  三十二、市人民政府实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制度。
  三十三、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各委员会主任、各局局长组成,由市长召集和主持。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决策;
  (二)部署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
  (三)通报市内外形势等重要情况。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根据需要,可安排、邀请市人民政府其他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
  三十四、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由市长召集和主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通过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政策性文件;
  (二)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决策;
  (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明确规定需市人民政府决策、落实的事项;
  (四)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事项;
  (五)分析形势,通报情况。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二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可邀请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军分区有关领导和市人民政府其他领导同志以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出席方为有效。
  三十五、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由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或委托副秘书长召集和主持。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处理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专项问题。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根据需要召开,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出席。
  三十六、提请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协调后提出,报市长确定。提请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须先由有关部门提出,经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同意,送政府常务会议秘书汇总,经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审核,报市长审定后方可列入正式议题。
  三十七、提请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主办部门应在会前主动进行协调,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主要负责人签署。经协调意见不能取得一致的,报分管副秘书长或分管副市长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的,主办部门应列明各方理据,并提出倾向性意见。
  下列情况不列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题:
  (一)未经协调或经协调未形成可操作性意见的事项;
  (二)副市长分管的日常性工作;
  (三)可通过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的事项;
  (四)除上级政府明文规定的外,涉及机构、编制的问题。
  三十八、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对会议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秘书应在会前2天通知汇报单位作好准备,将议题打印成文字材料(一般不超过3000字),并提前1天交由常务会议秘书分送常务会议组成人员;议题汇报要突出中心,紧扣主题,原则上不得超过15分钟;讨论发言应简明扼要,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对讨论的议题没有意见表示同意即可;会议纪要由常务会议秘书负责整理、分管文秘工作的副秘书长修改把关,经秘书长审阅后送市长审签。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报道,新闻稿由常务会议秘书撰写,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审定。
  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根据研究的事项,可形成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由有关副秘书长审核,送秘书长把关,报主持会议的副市长签发,如有需要,报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市长签发。
  三十九、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不能出席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向市长请假;如对议题有意见或建议,可在会前提出。各部门、单位应由主要负责人出席(列席)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列席)会议的,向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报告,并征得市长同意。
  四十、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召开工作会议,应当贯彻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减少会议数量,控制规模、会期,严格进行审批。应由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不得要求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召开,不得邀请县区政府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市长批准。全市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形式召开。



第八章 公文审批



  四十一、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县区人民政府报送市人民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湖南省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报送公文应由部门、单位和县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签发。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的请示性公文,部门之间如有分歧意见,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主动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
  四十二、除需要直接报送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的机密事项以及少数特别紧急的事项、重大突发事件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不得将需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公文,以部门或部门负责人的名义直接报送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个人。直接向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报送情况报告不得多头分送,情况紧急确需分送的,应注明已分送的领导同志。落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示的情况报告,一般应报送市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也可直接报送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个人,但必须附上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原批示的复印件。
  四十三、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县区人民政府报送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公文,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秘室签收、登记并提出拟办意见后,送分管副秘书长审核,按照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分工呈批,重大事项报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市长审批。市政府办对各县区和市政府各部门报送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公文,紧急事项应当按时限要求办理;一般性事项,应当在14个工作日内办结。
  四十四、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决定、命令和规范性文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人员任免,由市长签署。
  四十五、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发文,报分管副市长审核,经秘书长把关,原则上送市长签发。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项的文件,经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或市长同意后,可由分管副市长签发;向上级政府及部门的请示性公文,一般可由分管副市长或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签发。
  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送分管副秘书长审定后,由秘书长签发;如有需要,由分管副市长或负责常务工作的副市长、市长签发。
  市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公文,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应及时公布。
  四十六、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精简公文,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不得要求市人民政府批转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要加快网络化办公进程,提高公文办理的效率。



第九章 内事活动制度



   四十七、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应集中精力研究处理全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除市委、市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或批准的会议、活动外,原则上不出席各部门、单位和县区人民政府召开的会议或举办的活动。如需出席,须报市长同意。
  四十八、上级和各市州领导同志以及其他重要客人来永考察访问,需要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接待陪同的,接待部门、单位应事前报告并提出接待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审核,报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

第十章 外事活动制度

  四十九、市人民政府副市级(含)以上领导同志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单位以及县区人民政府副县(处)级(含)以上干部因公出国(境),按《中共永州市委办公室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的通知》(永办发〔2005〕6号)规定办理。
  五十、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会见来访的重要外国人士、港澳人士、华侨知名人士和出席重要涉外活动,由主办单位提出报告,经主管部门初审,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分管外事工作的副市长审批;会见来访的台湾重要人士和出席涉台活动,由主办单位提出报告,经主管部门初审,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分管外事工作的副市长审批。

第十一章 作风纪律

  五十一、市人民政府要努力创建学习型政府。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要做学习的表率,带头创建学习型政府,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党中央的创新理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探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五十二、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要坚持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要强化目标管理,将工作细化量化,责任到单位、到领导、到个人,严格奖罚兑现。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深入到困难地区、困难企业、困难群众中去,体察社情民意,关心群众疾苦。下基层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简化接待。
  五十三、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不为部门、单位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情况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审核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审批。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签发的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
  五十四、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出席内事和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严格执行省、市委的有关规定。
  五十五、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严格遵守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地方和下级的送礼和宴请。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要全面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从管钱、管物、管人等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入手,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十六、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及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坚决执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人民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市人民政府发表讲话或文章,以及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事先须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五十七、副市长、秘书长离永出差(出访)、休假,应事前报告市长,并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通报市人民政府其他领导同志。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县区长出市(出访)、休假,应事前报市长批准。
  五十八、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规范服务、清正廉洁、从严治政的机关新风。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给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带来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政令畅通。



辽宁省农业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纠纷仲栽办法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26号


  《辽宁省农业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纠纷仲栽办法》,业经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辽宁省人民政府第九十六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 长 岳岐峰
一九九二年八月三十一日




辽宁省农业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农业集体经济承包合同(以下简称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经济秩序,根据《辽宁省农业集体经济承包合同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机关是县(含县级市、区,下同)、自治县、乡(含镇,下同)、民族乡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
  第四条 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由承包合同发包方所在地的乡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五条 农业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仲裁委员会对受理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应当调查研究,查清事实,根据本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当在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侵权人愿意承担责任的,不受本条规定的时效限制。

第二章 受案范围
  第七条 仲裁委员会可根据当事人一方的书面申请,受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第八条 对下列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一)一方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二)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
  (三)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的;
  〔四)无明确被诉人的;
  (五)超过申请仲裁时效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绝预付仲裁费的。

第三章 仲裁组织

  第九条 县、乡仲裁委员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必须由同级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在有关部门指定兼职仲裁员。
  第十条 仲裁委员会办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可视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参加。
  第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办理农业承包合同纵纷案件,由仲裁委员会指定的首席仲裁员一人和仲裁员(含兼职仲裁员,下同)二人组成的仲裁庭进行。
  简单的纠纷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进行仲裁。
  疑难的纠纷案件,仲裁庭应当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 仲裁庭组成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当事人发现仲裁庭组成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回避。
  第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以书面形式对回避做出决定。当事人对回避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本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本案的办理。
  第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委员、仲裁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仲裁参加人
  第十五条 农业承包合同的发包方、承包方是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的当事人。
  发包方分立或者与其他单位合并的,分立、合并后承包项目的归属单位为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的当事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承包方,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
  第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为参加仲裁。代为参加仲裁的代理人,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写明委托的事项和权限。
  第十七条 当事人(含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下同)参加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享有下列权利:
  (一)申请调解或者仲裁;
  (二)陈述案情、进行辩论;
  (三)变更仲裁请求;
  (四)申请对发生纠纷的承包项目采取临时性补救措施;
  (五)申请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仲裁员回避;
  (六)申请复议;
  (七)申请执行。
  第十八条 当事人参加农业承包合同纠综仲栽,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案情;
(二)提供证据;
(三)遵守仲裁程序:_
(四)按规定预交仲裁费:
(五)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决定、复议仲裁决定或者达成的调解协议。

第五章 仲裁程序
  第十九条 农业承包合同发生纠纷,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村调解小组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发包方所在地的乡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十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仲裁申请书。
  第二十一条 仲栽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在七日内书面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发送被诉人,被诉人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被诉人没有按照前款规定的时间提交或者拒绝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办理。
  第二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组织现场勘察或者对物证进行技术鉴定,应当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场。并制作勘察笔录和技术鉴定结论,由参加勘察、鉴定的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第二十四条 在仲裁期间,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实际需要,做出采取临时性补救措施的裁定。
临时性补救措施包括中止合同、变卖不易保存的物品、指定他人代为进行生产经营及法律、法规准许的其他方法。 
  第二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办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案件,应当遵循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调解可以由仲裁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仲裁庭主持。
  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协议内容不得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第二十六条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自动履行。
  第二十七条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反悔的,由仲裁庭进行仲裁。
  第二十八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前五日内,将开庭的时间、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经两次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做缺席仲裁。
  第二十九条 仲裁庭进行仲裁时,应当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出示有关证据。经过仲裁庭评议后做出裁决。
  第三十条 仲裁庭在评议案件时,应当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尊重事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做出裁决。
评议案件应当制作笔录,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录。仲裁员应当在评议笔录上签名。
  第三十一条 仲裁决定做出后,几应当制作仲裁决定书。
仲裁决定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

第六章 复议程序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对乡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县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
  第三十三条 申请复议的当事人,应当向县仲裁委员会提交复议申请书。
  县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复议中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被诉人。
  第三十四条 县仲裁委员会对复议案件,必须全面审查乡仲裁委员会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不受复议申请范围的限制。
  第三十五条 县仲裁委员会办理复议案件,除依照本章规定外,必须适用本办法第五章规定的仲裁程序进行。
  第三十六条 县仲裁委员会经过审查,认为原仲裁委
员会的决定正确,应当驳回复议申请并制作复议仲裁决定书;认为原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决定认定事实不清或者适用法律不当,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忠复议仲裁结论,并制作复议仲裁决定书,特殊情况可以顺延一个月。
  复议仲裁决定书由复议仲裁员签名,加盖县仲裁委员舍印章。
  第三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主任发现本级仲裁委员会仲裁庭的裁决,确有错误,需要进行重新办理的,有权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三十八条 县仲裁委员会发现乡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确有错误,有权撤销原裁决,并可以直接办理或者指令乡仲裁委员会重新办理。
  第三十九条 仲裁委员会重新办理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进行。在案件重新办理过程中,停止原裁决的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所称授权委托书、仲裁申请书、调解书、仲裁决定书、复议申请书、复议仲裁决定书应当写明的事项和格式,由省农牧业厅另行规定。
  第四十一条 仲裁费的收取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案件办理终结,仲裁费由败诉人承担。当事人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按比例分担;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费按所达成的协议处理。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农牧业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旅行。



关于印发《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宣传提纲的通知

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部


关于印发《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宣传提纲的通知

人社厅发〔2010〕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局:



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是最近颁布的《社会保险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对于进一步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促进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新《条例》的宣传工作,及时引导职工群众全面准确地学习领会该法规,有力推动新《条例》的顺利贯彻实施,现将《〈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宣传提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新《条例》的宣传普及和舆论引导工作。



各地在宣传新《条例》的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广大群众对实施新《条例》的意见和建议,注意总结和把握宣传过程中成功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研究出现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向我部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宣传提纲



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是《社会保险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它的修订实施,是我国工伤保险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的颁布实施,对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更好地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条例》出台的背景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375号令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七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伤保险条例》在促进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伤保险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伤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超过161亿,比2003年底的4575万人增加了115亿人,增长了25倍,全面实施了农民工参保的“平安计划”,农民工参保达到6276万人。到2009年底,全国累计有1000多万人次享受了工伤医疗待遇,有400多万人享受了工伤津贴、抚恤等待遇。工伤保险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也显现出覆盖范围不够广、保障水平不够高、保障功能较为单一等不足,需要加以修改完善。为此,2006年启动了条例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中,多次征求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听取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并于2009年7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条例》修订工作历经4年多的时间,在修改过程中吸收了各方面的合理意见,新《条例》是社会各方面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民主决策的成果。



二、新《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新《条例》在调整扩大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和工伤认定范围、简化工伤认定程序、提高工伤待遇水平、增强参保强制性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能够惠及更多的职业人群,使广大职工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新《条例》的颁布实施,必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对工伤保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条例》对《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使工伤保险的惠民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推进《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功能的重大举措。新《条例》对工伤预防、工伤康复费用做出了制度安排,使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最终形成,从而使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在注重工伤补偿的同时,强化了事前的积极预防和事后的职业康复,对从根本上保障职工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拓宽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空间,为工伤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新的机遇;填补了事业单位等人员参保的制度空白,并提高了参保的强制性,为工伤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出台了简化程序、方便职工的新规定,为工伤保险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便民利民、提高效率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新《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

  

新《条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新《条例》规定,除现行规定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应当依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这一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覆盖的职业人群,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优势,有利于保障这些职业人群的工伤保险权益。

  

(二)调整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新《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样规定,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由原来的机动车事故伤害扩大到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交通事故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和火车事故伤害,惠及了更多的职工群众,既体现了公平原则,也符合实践发展。同时,限定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才能认定为工伤,对上下班途中本人承担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如无证驾驶、酒后驾车等行为造成本人伤亡的,不纳入工伤的范围,这样规定有利于提示和引导职工群众注意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

  

(三)简化了工伤认定程序。新《条例》规定,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新《条例》取消了工伤认定争议中的行政复议前置程序,缩短了争议处理的程序和时间,有利于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大幅度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新《条例》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上述调整,大幅度提高了工伤职工的待遇,对保障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提高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保障水平,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五)增加了基金支出项目。新《条例》借鉴了国际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做法,明确了将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纳入基金支付的规定,并且授权我部会同财政、卫生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工伤预防费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办法。还将原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以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由工伤保险基金统一支付。进一步规范统一了工伤职工的待遇标准,保证了工伤职工待遇的及时发放,同时减轻了参保用人单位的负担,提高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


  (六)加大了强制力度。新《条例》增加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的新规定,使工伤职工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也可以从制度上遏制部分用人单位恶意诉讼。同时增加了对不参加工伤保险和拒不协助工伤认定调查核实的用人单位的行政处罚规定。对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先是要求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按日加收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以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这些规定,提高了工伤保险的强制力度。

  

此外,新《条例》对方便用人单位参保、再次和复查鉴定期限等内容也作出了具体规定。